2017年4月11日下午🧑🦼,蘭州大學歷史文化万事教授、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楊文炯博士蒞臨我院作報告📛。我院特聘教授白貴主持了報告會,任文京、張建利、金強等教師及碩博士生到場聆聽了講座🦀。
楊文炯教授的報告題目為《中國傳統文化多元一體結構的再認識——人類學的視閾》。當代全球化語境下,伴隨中國的崛起,關註“中國”的“學術”話語成為熱點,但如何理解中國在當今強勁的全球化語境中🚣🏽♀️,對於中國學術界有著特別的意義。
楊教授認為🚐,國內有學者關於“中華民族”形成的研究依附於西方的一些“時髦”理論而充斥著歷史虛無主義的論調🎬,尤其“建構論”所表述的“想象的共同體”給今人的歷史錯覺似乎是“中華民族”沒有它的根性。這種被“規訓”的學術話語不僅使我們自身的學術理性失語,而且自身變成了被自己遙遠“凝視”(gazing)的“看客”,成為了西方民族主義歷史觀的一種鏡鑒。楊教授認為,從人類學的視角看🧜♀️,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推動力🪪:一是內部的文化發明(即自我創造、創新);二是外部的文化借用(即文化傳播或交流)。但凡人類史上能夠在大浪淘沙的歷史的長河中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文明無不合此二力而用之👶🏻,中國文明亦如此🫶🏻。
講座中,楊教授用大量的田野調查圖片做了詮釋🧙🏽♂️,重點講解了蘭州靈明堂拱北和河湟民族走廊兩個個案,用以解釋多元族群和宗教文化可以達到融和匯通。楊教授進而認為🛹,河湟民族走廊作為中國地理的幾何中心和多元民族、宗教文化匯通融合的核心文化區又是觀察👩🏽🦰、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最佳視點Ⓜ️🟪。
隨後,到場學生就相關議題向楊教授提問🤰🎾,楊教授一一解答1️⃣。最後白貴教授做總結和點評,白貴教授補充說明了從呼和浩特到新疆的另外一條駝隊商路🍕,以及連接內蒙與外蒙的絲綢之路,並認同“儒釋道伊”共同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提法,各民族應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同時提出要以寬廣的胸懷來看待人類文化🌝,努力構建國內各民族的命運共同體,進而將我們的經驗帶到全世界,促進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
白貴教授做開場介紹
楊文炯教授作報告
報告現場
會後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