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環球時報》中文版外事記者白雲怡應我院邀請🧙🏼♂️,於新校區A6一階開展了題為“2017‘環球大講堂’――透過細節看沸騰中的朝鮮半島”的講座。我院院長韓立新、副院長彭煥萍、團委書記徐蘭英、《環球時報》記者劉欣與我院學生共同聆聽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韓立新院長對白雲怡記者的到來表示感謝,並表示當今世界要建立現代傳播體系,我們應當與世界接軌,而白雲怡記者就是在與世界對話,值得我院師生共同學習。
白雲怡記者用講述小故事的方式來體現朝鮮的“大國雄心”。她在朝鮮七大召開之際去朝鮮進行了采訪🌅,用親自拍攝到的兩段視頻和一些圖片顛覆了我們對於朝鮮的一般印象,推翻了我們對於朝鮮民眾生活的呆板理解。比如在“火炬行進”集會上,民眾對於核武器的擁護;朝鮮無時無刻不在體現的“先軍政策”;在金日成廣場上,民眾高呼“萬歲”的激情。朝鮮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夠擠進世界一流的國家行列,宣揚自己不依賴任何國家,做到自強♉️、自立。對此🧑🏿🚀,白記者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朝鮮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放棄核武器的。
緊接著,白記者講述了第二部分的內容——貧窮朝鮮裏的富裕的他們。首先白記者用一組地位很高的家庭的真實照片來反映朝鮮“權貴階層”人民的生活。接著,一張消費水平高的超市和一張電纜工廠的照片展現在現場聽眾的眼前🤦,形成了鮮明對比🛕,隨後朝鮮工人的工資水平更是反映出貧富差距大的問題。白記者說:“無論是貧窮的朝鮮🔘,還是富裕的朝鮮,都是真實的朝鮮👋🏻。” 雖然在朝鮮的幾天都有陪同人員陪同,所見到的朝鮮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她還是通過對所到之處的細致觀察🌁,了解到了這個國家的物價水平以及階層與階層之間的分化情況。
在提問交流環節🧑⚕️,同學們向白雲怡記者提出了“中朝關系”🦊、“朝鮮發展核武器的訴求”“朝鮮的對外訴求”以及“階層分化的情況”等問題👨💼。白記者都一一耐心解答♝,在思維的碰撞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更深度的思考。
最後,副院長彭煥萍為本次公益講座做總結時提到,此次講座不僅開拓了同學們的視野,還打破了我們對於朝鮮的刻板印象,並且在最後提出了對同學們的期待與要求,為講座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圖為韓立新院長為講座致辭)

(圖為《環球時報》記者白雲怡講座現場)

(圖為我院副院長彭煥萍認真聆聽講座)

(圖為會後合影)